top of page

SLP創業課程(三) 2-1 Business Model Canvas

這一堂課是目前 SLP 以來收穫最豐富的一堂課,趁記憶猶新趕快把筆記整理起來。

Business Model Canvas (BMC) 是透過 9 個區塊組成,全面解析一間企業的商業模式,透過這項工具我們可以更清楚且具體地規劃、溝通、分析商業模式,這個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。所以與其說是工具,我自己覺得它更像商業模式的語言,像程式語言那樣,它有自己的架構、邏輯和語法,透過這個共通的語法,不同背景、不同產業領域的人就能夠快速瞭解對方的想法,並進行良好的溝通。

BMC 有三個特點:

1. 快速

比起原始厚厚的商業計畫書,一頁式的 BMC 寫起來輕鬆快速,並且能夠快速地讓對方瞭解,大幅增進溝通的效率。

一開始寫 BMC 時不宜花太久的時間,大概 15 ~ 20 分鐘,花太久的時間表示還有些想法尚未釐清,因為 BMC 的功用像是快照 (Snapshot),幫助把目前的事業構想呈現出來,做全面性的檢視,所以不要被那些尚未釐清的想法卡住了。

實務應用時, BMC 應該定期重寫,因為商業模式會隨時間不斷改變、調整,特別是對新創來說改變更是迅速,所以建議規劃至少每月重寫一次 BMC,確保商業計畫以因應新的資訊或環境快速地調整。

所以,撰寫 BMC 時有幾項原則可以掌握:

a. 講重點

BMC 是從巨觀的角度,綜覽整個商業模式,所以各區塊的內容不要寫的太細,執行層面的策略省略不寫,用詞盡量精簡成一句標題。

b. 不硬填

寫 BMC 是為了呈現當前商業模式現狀的全貌,而新創初期商業模式可能還不完整,所以部分區塊內容 (如KR、KP) 如果一時想不到空白也沒有關係。因為 BMC 是設計給處於不同成長階段企業皆適用的工具,所以某些區塊對於新創公司現階段而言,或許還並不是那麼重要。

c. 照順序

寫 BMC 是有順序的,這個順序也是商業思考的邏輯,所以建議照著順序填寫及閱讀。

2. 結構

就像身體是由骨骼肌肉、免疫、心血管等不同的系統所組成,BMC 也在描述商業模式時,將商業模式分成九塊不同但互相影響的區塊,這樣子的方式能確保我們更有系統、周全地的思考商業模式,避免因為只專注於某些面向,而忽略的其他部分的影響。

3. 圖像化

文字是線性的描述,而圖像擴展成平面,透過 BMC 區塊的排列,能夠更直覺地理解商業模式中各面相間的互動關係,在實務上能幫助我們執行更有邏輯的決策,並將焦點全部集中在獨特價值主張上 (Unique Value Proposition)。

開始填寫 BMC

1. Customer Segments (CS)

第一步是定義誰是我的客戶。填寫 CS 常見的問題是客戶群太大,例如所有聽音樂的人,難道所有聽音樂的人都有同樣困擾的問題嗎?若是 CS 範圍寫得太大,就建議進行分眾,依照不同的問題來區分不同的顧客族群。

另外,如果消費者包含了付錢的顧客及沒付錢但使用的用戶,也要將他們分開填寫,並且後續 VP、通路、CR 三個欄位也要對應 CS 分開填寫。

建議填寫的方法:顧客描述包含什麼人?在什麼情境下?做什麼事?以及在哪裡?不一定要包含上述所有的元素,但描述的越完整,顧客的輪廓就越清晰而具體。

2. Value Propositions (VP)

再來是宣告我的價值主張是什麼。價值主張其實是從前面 CS 背後隱藏的深層【問題】延伸而來。填寫 VP 最常犯的錯是填寫成解決方案,也就是填寫成提供的商品。

從 CS 到 VP 其實隱含了一條很重要的商業脈絡:

首先從特定的一群人開始,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,而這個問題背後潛藏著很深層的原因,這個原因導致他們有這個問題,而深層原因的反面就是價值主張,例如深層原因是沒安全感,那價值主張就是安心,原因是懶,價值主張就是輕鬆。最後,實踐其價值主張的方法,才是解決方案,也就是商品。

所以價值主張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,或者是這群消費者在衡量比較不同的商品時,隱藏在心中那把尺,當他們認為此商品在這把尺中得到比較高的分數時,就比較容易受到這群消費者的青睞。

這同時也回答到了填寫 VP 時另一個常見的錯誤 - 太多,若是有太多的價值主張,一來是焦點分散等同沒有主張,二來是達到某一個價值主張的頂點都不容易,更何況是達到所有的價值主張的第一名。例如這世界上應該很難有比小巷口魯肉飯便宜、比泡麵快速、比高級餐廳還好吃、比吃到飽份量還多的餐廳。

因此,在思考價值主張時,應從 CS 觀點出發,找到能對應他們深層需求的核心價值。

建議填寫時的方法:問,透過實際訪談去了解這群顧客,因為答案都在他們身上,但不是直接問他們,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,而是透過一些訪談技巧去挖掘出來,例如「問五個為什麼」找出真正的核心問題。另外,一般來說常見的價值主張不外乎多、快、省、好這四個方向。

3. Channels

填寫通路欄位時常犯的錯誤是:僅僅描述商品販售給消費者時,流通的通路而已。通路應包含了消費歷程中 5 的步驟裡面的所有通路,也就是透過什麼管道使消費者認識產品、評估產品、購買、傳遞價值主張及售後服務與維持關係。

但是對新創來說,首先最重要的是釐清傳遞價值的通路,再來是販售的通路,最後才是其他的部分。

4. Customer Relationships (CR)

顧客關係也跟通路欄位同樣,應該包含消費歷程中每一個環節的顧客關係。此外,對關係的描述可以採用互動的方向、互動的方式、互動的態度,這三個不同的方向來描述。

互動方向:單向、雙向、單邊 or 雙邊

互動方式:自動、專人、統一、互助 or 自助

互動態度:信任、依賴、狂熱、理性....

5. Revenue Streams (R$)

收入,也就是如何透過販售價值主張給消費者而獲得營收。填寫時可以考慮五個元素:

  1. 誰付的錢?

  2. 為了什麼而付?

  3. 付錢的時機?(固定、不定期、使用前後)

  4. 付錢的頻率為何?(單次 or 多次)

  5. 收費的金額?

6. Key Resources (KR)

創業時手上多少有些資源,但關鍵資源指的是別人無法立即掌握的資源。所以對大部分的新創來說,是沒有 KR 的,而是要透過下面的 KA 累積取得。常見的 KR 包含像是特別的資產、厲害的人才或個人品牌、獨門的 Know-How 技術及財務 (如龐大的資本)。

7. Key Activities (KA)

對新創來說 KA 沒有別的,就是建 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 找到 PMF (Product Market Fit),也就是找出正確、可賴以為生的商業核心。若是在成熟的企業,KA 則聚焦在如何產出具備價值主張的產品/服務,也就是優化現有的商品達到/維持價值主張上的 Top 1 。以白話文說,就是先做對的事情,再把事情做對。

若將 KA 細分,其實大致上就是瞄準前面 6 個區塊中最重要的內容進行調整、優化。

  1. 市場/客戶研究、經營

  2. 獲取關鍵資源/打造商品/製造產品

  3. 經營通路、維護關係

  4. 優化財務

8. Key Partners (KP)

只提供服務/產品給給我,讓我擁有此關鍵資源或執行關鍵活動的合作廠商。

9. Cost Structure (C$)

成本,通常最沒有疑問的地方,就是所有燒錢的項目。

BMC 的缺憾

BMC 雖然是相當好用的商業策畫工具,但對於新創來說,用起來有時候卻不是那麼的順手,原因前面其實有提到,因為 BMC 是設計給所有處於不同階段企業皆適用的工具,所以在基本的商業模式三要素「客戶」、「問題」、「解法」就省略了,而新創在缺乏驗證的情況下,通常都是用假設與猜測的。

另外雖然 BMC 可以在概念上釐清想法,但在新創實際的每日執行中幫助較低,因為新創公司通常資源及時間有限,找出「不做什麼先做什麼」會比「可以做什麼」來的重要得多。

所以後來才又發展出比較適合新創使用的 Lean Canvas,來補足 BMC 比較不足的這一塊。也就是後半部的課程內容,因為寫在一起篇幅太長,所以就拆成兩段吧!

分享這篇文章

Hi! I'm Wilbur

一位物理治療師意外地闖入商業的領域,用自己的方式觀察、體會、研究什麼是商業的思維,記錄下的一點簡單的心得,分享關於商業、設計與行銷的想法。

  • Wix Facebook page
  • Wix Google+ page
標籤搜尋
No tags yet.
bottom of page